本文转自:河北日报
第三代长城守护人续写长城情缘
林强:创新“金山独秀”的打开方式
11月8日,林强在金山岭长城上进行日常巡查。 本报记者 张晓华摄
扫码看视频
本报记者 张晓华
万里长城,金山独秀。
“这是金山岭长城的绝美晚霞。”12月6日傍晚,家住承德市滦平县花楼沟村的林强,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上传了一段视频,落日余晖下的金山岭长城红霞满天,引得人们纷纷点赞。
“第三代长城守护人”,出生于1989年的林强在抖音账号上这样介绍自己。这个长城脚下土生土长的质朴青年,循着祖辈和父辈的足迹,续写着这段跨越四十余年的长城情缘。
见到林强是在立冬后的一个清晨。和往常一样,7时不到,他已从砖垛口登上金山岭长城,开始了日常的巡护工作。
“站在家里就能看到长城,爷爷和二叔他们守护长城几十年,如今我也成为金山岭长城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,长城早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。”林强说。
林强的爷爷林占山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。从部队退伍回乡后,看到一些人破坏长城的举动,他痛心不已,就主动上山巡护,不要一分钱也要守护长城。20世纪80年代初,许多专家来金山岭长城考察。林占山便主动让出家里的房子,作为专家们的临时工作站,并为他们带路送饭。
林占山去世后,林强的二叔林长友子承父业,放弃了北京的工作,带着在古建修缮中习得的好手艺,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长城保护员。这一干,就是二十多年。
如今,这支接力棒传到了林强手中。
“小时候常和伙伴们在长城上玩耍,对我而言,长城就意味着家。”林强说,大学毕业后,他先后在北京、天津等地工作,但融入血脉的长城情结却一路牵引着他踏上归乡之旅。
2014年,林强回到花楼沟村。金山岭长城守护者的队伍中,又多了一个年轻的身影。
在金山岭长城文物保护中心,林强他们主要负责长城的保护和宣传工作,包括日常巡查、做病害报告、管理维修项目等。
跟着林强在长城上行走,能深切感受到这份责任在他心中的分量。
“日常巡查时,需要仔细查看砖石是否松动、移位、脱落,墙体是否有酥裂、下沉,敌楼、马道是否渗漏、积水……”林强沿着长城边走边看,“哪里有风险,都要及时做好记录,上报处理,因为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文物不可挽回的损失。”
林强告诉记者,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,人为破坏长城的行为很少见了,大自然的侵蚀成为主要因素。尤其是入了冬,大雪过后需要立即开展清扫工作。“因为积雪融化后,会浸透长城砖,气温再一下降,就会发生冻融,长城砖表面一层就容易碎掉。”林强解释道。
科技手段的应用,也为长城保护修缮提供了新思路。林强介绍,比如今年夏天对部分长城点段进行除险加固作业时,就使用了大型无人机吊送青砖、石灰等施工材料,改变了以往全靠人扛骡驮的方式,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,也减少了对长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。此外,还应用GNSS位移监测设备,对长城墙体裂缝、震动、倾斜等情况进行监测,有效助力长城保护工作。
行至将军楼附近,一轮红日忽然从厚重的云层中探出头来。“快看,太阳出来了!”林强兴奋地指给记者看,“今天云有点多,没想到能看到日出。长城就是这样,总能带给我们惊喜。”说话间,他利落地取出随身携带的无人机,组装升空,抓紧时间进行拍摄。
“哇,太美了,太壮观了!”几位来自广东的游客一边拍照,一边赞叹不已。
林强收好无人机,热情地上前和游客们打招呼,还主动帮他们拍摄合影,为他们讲解城墙上文字砖的来龙去脉。
“你们看这块砖上的‘万历六年延绥营造’,标明了修建时间和修建队伍,这也是当年责任制的一种体现。后期如果城墙出了什么质量问题,就可以追溯责任人。”林强耐心地讲解着。几位游客听得入了迷,临别时还纷纷拿出手机:“小林老师,加个微信,回头有问题还要向您请教。”
“除了对长城本体进行保护外,在与游客互动时,我们也会积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文化,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、保护长城。”林强对记者说。
说到弘扬长城文化,除了知识讲解、视频展示,林强还有自己独特的方式——创作油画。
大学时学的是美术专业,金山岭的五彩斑斓,其实早已烙印在林强心中。工作之余,他背起画板,长城上的墙垛、敌楼,山峦间的草木、云雾,都被他捕捉入画,成了他笔下的风景。
林强给记者展示了他最近的几幅作品,画中有灿烂的春花,有夏日的云海,有成熟的秋果,有冰雪覆盖的山林,唯一不变的,便是那蜿蜒山间犹如巨龙的壮美长城。
“无论春夏秋冬,你会发现,金山岭长城处处是画,美景天成。”林强自豪地说。
画由心生,以画言情。林强把画作挂在父母经营的民宿里,让来来往往的游客都可以看到,启发更多人发现金山岭长城之美,和他一起宣传长城、守望长城。